國際研究表明:轉基因食品安全風險已得到控制
發布日期:2011-11-14 
瀏覽次數:2815
鑒于轉基因技術發展的巨大潛力,各國也高度關注其發展中有沒有潛在的風險,特別是生物基因跨物種轉移是否會對健康和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均制定了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的指導性文件。我
河南食品網訊: ???鑒于轉基因技術發展的巨大潛力,各國也高度關注其發展中有沒有潛在的風險,特別是生物基因跨物種轉移是否會對健康和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均制定了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的指導性文件。我國也始終堅持在推進轉基因技術的同時強化生物安全管理。
?
早在1996年農業部即頒布了轉基因安全評價的部門法規,成為國際較早實行轉基因安全管理的國家之一。2001年國務院正式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明確指定農業部負責,會同科技、衛生、環保、外經貿、檢驗檢疫等10個部門組成部級聯席會議共同管理。在管理模式上既針對產品又針對過程,涵蓋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及進出口各個環節;在制度設計上強調借鑒國際經驗、適合我國國情、維護國家利益。
?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對保障生物安全、促進轉基因育種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
轉基因安全評價,主要包括食用安全性和環境安全性兩大部分,重在進行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以轉基因抗蟲水稻的食用安全評價為例,過去長達11年的時間里,我國相關部門和單位按照國際技術規范對其進行了營養學、毒理學和致敏性的全面評價。營養學評價包括宏量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構成分析)、微量營養成分(礦物質、維生素)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檢測分析,以判斷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水稻在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上是否存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
?
毒理學評價則研究觀察其對實驗動物是否有不良影響,并根據試驗結果進行暴露量評估(如判定殺蟲基因蛋白攝入量的安全系數)。致敏性評價則通過殺蟲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評價其致敏的可能性,并開展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穩定性試驗以確定殺蟲蛋白是否易于被消化酶分解。
?
應當指出的是,我國轉基因水稻食品的安全性檢測指標超過了國外的標準。例如,美國在評價新的抗蟲作物時,做實驗動物大鼠口服急性毒性和90天喂養試驗就夠了,因為他們認為Bt殺蟲蛋白并非新發現的蛋白,它的性質特點已為人們長達一個世紀的試驗研究和安全應用所熟知,而且抗蟲玉米上市已十幾年,從未發現其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
?
但是,為慎重起見,我國仍增加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沒有要求的檢測指標,如三代繁殖試驗(大鼠的自然壽命為2~3年,90天喂養試驗相當于其生命周期的1/8;三代繁殖則用于分析對后代的影響)。
?
此外,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過程中還有許多詳細的規定和要求,如允許轉移的基因結構和功能必須明確、接受基因的作物特性和遺傳背景必須清楚、基因操作的方法必須安全可靠、轉基因的后代必須能夠檢測跟蹤等。
?
又如,隨著轉基因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已能去除轉化載體上抗生素標記及其他無關序列,而且能知道外源基因在作物基因組中的插入位點,這樣就會更大限度地降低轉基因帶來的風險,從而使轉基因更為精確、快速和可控。
?
全球轉基因作物規模化應用已逾15年,盡管傳聞不斷,但真實的情況是:由于各國實施了科學、規范的管理,轉基因安全風險得到了有效的監測和預防,轉基因作物的品種和面積、加工食物的種類和食用人群仍在逐年擴大。每年全世界億萬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數億人群食用轉基因食品,迄今確實沒有發生過具有科學實證的轉基因食用和環境安全事件。
?
因此,應當肯定:經過科學評估、依法審批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它的風險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對此也作出了肯定的結論。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國仍應積極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的研究和產業化。
?
當然,所有高新技術的發展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對于轉基因安全風險這樣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我們仍要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國安全評價和管理水平將會進一步提升,轉基因技術也會不斷發展完善,其安全性一定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來源:科學時報)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河南食品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河南食品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河南食品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