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冷鏈物流產業鏈和八種商業模式對比分析
相較于普通物流,冷鏈物流的成本要高出40%~60%。產業鏈條可以劃分為上游的冷鏈設備制造商和冷鏈技術供應商,農產品、醫藥等生產企業以及中下游的倉儲環節和流通環節。其中倉儲和運輸的要求較高,大大增加了冷鏈物流的成本,同時也降低了產品的損耗率。
冷鏈物流產業鏈各環節
1冷鏈設備和技術是基礎
冷鏈物流涵蓋冷凍加工,冷藏貯藏,冷鏈運輸和冷鏈銷售全過程。冷鏈行業景氣度提升會帶動冷庫,冷藏運輸車和速凍設備等冷鏈設施設備受益。冷鏈物流的主要設施包括冷庫或低溫物流中心、生鮮食品加工中心(包括中央廚房)、冷藏運輸車、超市陳列柜等。而在冷鏈物流的所有環節中,冷庫是最核心的設施,其投資在冷鏈建設的占比中也是最高的。
國內冷鏈上游設備制造商
成熟冷鏈物流涵蓋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而整個流程是對生產、加工、儲存、 銷售等過程都進行冷鏈處理,具體來看可以劃分為為四個不同的技術階段: 一是源頭采用真空預冷技術和冰溫預冷技術;二是在貯藏階段采用自動冷庫技術;三是冷藏運輸采用冷藏車、鐵路冷藏車和冷藏集裝箱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四是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電子虛擬果蔬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對農產品鏈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控。
四大類冷鏈技術比較
類別
階段
采用冷鏈技術
第一類
源頭
真空預冷技術、冰溫預冷技術
第二類
貯藏
自動冷庫技術
第三類
冷藏
冷藏車、冷藏集裝箱
第四類
綜合
果蔬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
目前,國內企業主要采用的冷鏈技術集中在貯藏和冷藏階段,實現供應鏈管理系統進行全面溫控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以節能為要點的先進智能解決方案 將成為冷鏈物流行業的技術方向,目前來看,日本走在了最前列。
2倉儲
成熟的冷鏈體系有嚴格的溫度帶標準。我國目前的冷庫總容量超過 8000 多萬立方米,可存儲超 3000 萬噸的商品, 但很多冷庫僅限于肉類、魚類的冷凍和貯藏,功能相對單一。全球有 13個國家冷庫容量已經呈現出每年超過 10%的增速,其中增長率最高的是土耳其、 印度、秘魯和中國。2014 年,印度冷庫容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擁有 最大冷庫容量的國家,其冷庫容量達到 1.31 億立方米,其中 5%由印度政府持有。美國擁有 1.15 億立方米冷庫容量,其中 76%的容量作為公共冷庫租賃。根據國際冷藏庫協會(IARW)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冷庫產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印度、美國和中國。
2014 年各國冷庫容量對比(百萬立方米)
2014 年各國冷庫容量增長率(%)
而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作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冷庫的擁有率水平低于大部 分可比國家,人均冷庫容積在 0.1~0.3 之間。而荷蘭自 2014 年以來成為城 市居民人均冷庫占有量最高的國家,近年來基本穩定在 1.144 立方米/人。
各國人均冷庫容積
人均冷庫容積(立方米/人)
國家
1.14
荷蘭
0.3
冰島、丹麥、英國、美國、德國、挪威、烏拉圭和澳大利亞
0.1~0.3
俄羅斯、印度、中國、加拿大、法國
<0.07
埃塞俄比亞、印度尼西亞、坦桑尼亞、孟加拉國、秘魯
我國冷庫種類主要為凍結物冷庫、冷卻物冷庫和超低溫庫,其中前兩者占比較高,超低溫庫占比僅為 0.2%。而從冷庫儲藏的商品品類來看,以果蔬、 肉禽和水產為主的農產品占比較高,合計占比接近 60%。
我國冷庫類型占比
我國冷庫儲藏商品品類占比
根據數據統計,國內華東區域的冷庫保有量最大,合計達 900 萬噸,占比超過 45%。我國冷庫的整體建設發展失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 等一線城市,而西北片區等內陸城市的分布相對較少。
我國七大區域冷庫保有量(萬噸)
我國冷庫保有量分布區域
我國冷庫大多建于上世紀 90 年代,主要以氨為制冷劑,但由于氨毒性大容 易引起大爆炸,因此現在以二氧化碳制冷系統為主導的冷庫成為發展主流。 2015 年我國冷庫的總容量超過 3000 萬噸,容量排在前十位的企業中以第三方物流倉儲為主。
2015年中國冷庫百強企業前十名
通過對比各省市的冷庫租賃平均價格,我們發現一線城市如上海和偏遠地區 如廣西、新疆等地的租賃價格較高,另外天氣較炎熱的地區如海南的冷庫租賃價格也相對較高。
目前我國冷庫的行業集中度較低,尚未出現具有超強整合能力的巨頭,排名前十的冷鏈倉儲運營商占整個市場的 10.5%,前三十名運營商占 17.3%。運營分散使得企業各自為政,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進行優化調度,拖累了行業整體的盈利水平。
冷庫是冷藏業發展的基礎,是冷藏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農業部測算,到 2020 年我國的人均蔬菜占有量在現有的 370 公斤基礎上還要增加 30 公斤,新增需求則主要通過提高單產和減少損耗解決。另外,速凍食品的產量以 20%的速度遞增,近三年來甚至以 35%的高速度增長,遠高于全球 9%的平均增長速度。未來隨著易腐食品和速凍食品需求的逐年提升,我國對冷庫的需求依 然保持較高的水平。
3運送
作為冷鏈基礎設施,冷藏車發展預期將加速。冷庫和冷藏車是冷鏈兩種最基本基礎設施,冷庫在發達地區建設逐漸飽和,但是冷藏車整體體量依然較小。
2015 年我國冷藏車的銷量達到 1.8 萬輛,同比增長了 9.65%。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2000 年我國冷藏車銷量只有 3900 臺左右,15 年間翻了近 5 倍,CAGR 超過 10%。
我國冷藏運輸目前以公路為主導,預計 2020 年公路冷藏車市場將達到 41 億元,未來五年的 CAGR 為 5%左右。從公路冷藏車現在的保有量來看,市場容量超過 8 萬輛。隨著公路運輸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以及貨運司機用工短缺問題的出現,鐵路運輸也隨之迎來發展契機。
2010~2015 年我國公路冷藏車保有量及其增速
冷藏車的保有量中大約有 3 萬輛自有冷藏車,5 萬多輛社會冷藏車。冷藏車在國內區域保有量分布中呈現出與冷庫類似的格局,華東等地區自有冷藏車密度普遍較高,這些地區普遍經濟也比較發達,居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偏 高,對食品質量和安全也更為重視。
我國七大區域自有冷藏車保有量(輛)
我國自有冷藏車保有量分布區域
4商業模式
國內冷鏈服務提供商主要有 8 種商業模式,分別是運輸型、倉儲型、城市配送性、綜合型、交易型、供應鏈型、電商型和物聯網+型。而目前該市場的競爭者可以分為四大類,分別為由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生產商自建自營的冷鏈部門、專業冷鏈服務商、國外冷鏈巨頭聯手國內企業設立的合資企業。
中國冷鏈物流主要的8種商業模式
生鮮電商成為冷鏈物流熱點需求對象,受政策驅動影響,15 年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 497.1 億元,增長了 80.8%,但在農產品零售總額的占比僅為 3.4%,未來仍有較大成長空間。另一方面,2015 年最暢銷的生鮮網購品類 TOP3 分別是水果、乳品和肉類。由于品類的特殊性,生鮮電商行業的火熱 也不斷促進生鮮配送的進步,生鮮配送當日到達率已經達到 52.5%,兩天內到達率超過2/3。
網購用戶2015年網購生鮮的快遞時長分布
隨著生鮮電商產業的興起,冷鏈物流業得到了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冷鏈物流企業開始嘗試在生鮮物流領域布局,包括了自建物流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生產者通過冷鏈物流快捷、安全的方式將產品傳遞給下游的消費者,增強用戶體驗。
毫無疑問,生鮮電商帶動了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但若由單個生鮮電商廠商 獨立承擔物流,鮮有具備行業整合能力完成從預冷到銷售全覆蓋的廠商,且運輸經營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看好第三方物流對冷鏈物流行業整合 滲透。目前國內已形成包括順豐冷運模式、京東商城模式、河南鮮易供應鏈模式和九曳供應鏈模式在內的四種第三方冷鏈物流模式。
四種第三方冷鏈物流模式
5利潤率
但目前來,預冷環節缺失、經營分散、運輸網絡落后、缺乏有效信息管理系 統是我國冷鏈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我國常溫利潤率是為 10%,冷鏈利潤率 為 8%,而發達國家冷鏈的利潤率可以達到 20%~30%。
我國和發達國家冷鏈水平對比
國家
常溫利潤率
損耗率
冷鏈成本占總成本比重
冷鏈利潤率
發達國家
-
5%
50%
20%-30%
中國
10%
25%
70%
8%
6 成本
目前冷鏈物流的成本相對比較昂貴,大大小小的冷鏈企業發展很快,但受此 約束盈利水平都并不高。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 4000 家,其中僅有 1%盈利。 尤其是大型電商盈利受拖累影響較為嚴重,主要是因為要搭建物流鏈條,成本回收期較長。
目前生鮮電商盈利水平較差
昂貴的冷鏈物流成本主要是由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庫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組 成。其中運輸成本與倉儲成本所占比例較大,而庫存成本的比例相對較小。 為了節約成本,有些中小企業采用了“斷鏈”的方式來操作——用常溫運輸 代替冷鏈運輸,導致產品質量受損。我們認為,降低成本的關鍵在于形成合 理、高效的冷藏鏈。運輸過程中,企業應針對當前冷鏈物流的發展,積極發 展多品種小批量的小編組機冷車,滿足市場對多品種小批量貨源運送的需求。 在配送管理階段,企業可以針對保質期極短產品的大量小訂單、眾多配送網 點、復雜時間窗等問題,采取合并小訂單、整合配送網點、合并不同產品的 時間窗來降低運輸成本。對于庫存控制,企業需要盡可能地降低冷庫空置率, 借助庫存信息系統在平衡貨品過期和缺貨的條件下確定最佳訂貨點。
國內的冷鏈物流主要集中在公路運輸方面,而航空、鐵路等運輸形式還處在起步階段。
文章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江西:力爭到2025年全省農產品綜合冷鏈流通率達到16.5% 支持符合條件的冷鏈物流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偽裝者:明臺被王天風綁架的真相全藏在明樓這句話里,原來如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