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解讀丨呂建軍:農產品冷鏈物流應提升資源整合與運營能力
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2月3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內容再次聚焦三農。文件中提到了“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建設縣域產地公共冷鏈物流設施。”對此,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呂建軍表示,核心內容在于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的現有結構與功能,降本增效、擴大覆蓋范圍,強調建設具有先進技術和能大規模儲運能力的核心樞紐以支持農產品長途運輸和保鮮需求,同時突出了在農產品縣級生產源頭上推動公共冷鏈物流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實現這些核心內容,關鍵主要在于資源整合、運營管理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呂建軍。受訪者供圖
冷鏈物流是保障食品流通過程中品質和新鮮度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冷鏈物流發展,各級政府在冷鏈物流建設方面持續投入,行業規模快速增長。互聯網智能化時代到來,我國冷鏈物流由運輸、儲存、裝卸等傳統單一功能逐步轉變為全程監控,實現了綜合發展和不斷創新。隨著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產地銷售冷鏈設施建設的穩步推進,以及電商冷鏈物流系統的發展和冷鏈裝備水平的顯著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規模增長趨勢明顯。
從行業發展來看,盡管冷鏈物流行業建設已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面臨著一些瓶頸。呂建軍認為,冷鏈物流行業集中度低,企業普遍“小而散、缺專人、缺資金”,利潤率低,低價惡性競爭現象頻繁;運輸率低,我國冷鏈運輸率遠低于發達國家,冷鏈腐損率高;冷鏈基礎設施不足,人均冷庫容積不足且分布不均勻,作為果蔬主要產地的內陸各省市市場冷庫容量仍舊偏低,導致局部供需的不匹配和冷鏈運輸能力不足;資源匹配不足,具體表現為在冷鏈物流地產領域,常溫高標倉受冷庫價格限制、東西部供需不均衡、中西部地區價格倒掛現象明顯、冷藏車普及率低等方面;“斷鏈”問題突出,物流成本高、水平低,農產品本身非標準和易腐等特性,加上流通數量大、品種多,對物流要求高,冷鏈物流普及程度和管理水平較低,這導致冷鏈全程恒溫難以保證,果蔬、肉類、水產品等冷鏈過程斷鏈比例高,每年因“斷鏈”造成的經濟損失超千億元。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也投了很多資金來加強冷鏈設施建設,然而目前國內冷鏈物流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集中度低、規模小、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較少、不規范而導致的運作效率低下。呂建軍表示,這就急需專業化、有規模、高質量、擁有強大技術實力的頭部企業整合,垂直深耕細分領域,以推動冷鏈行業的升級和提高市場競爭力。未來幾年,冷鏈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競爭核心在于誰能率先建立全國性的網絡。這不僅需要物流企業具備充足的網絡密度和運輸能力,還要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目前,我國冷鏈物流還存在監控不到位、行業標準不統一等諸多運營管理層面的問題。呂建軍提出,解決的重點是強化監管力度,鼓勵行業協會參與健全獎懲機制,完善培訓機制和認證制度加強培訓以及推行相關認證制度以提升冷鏈從業人員對冷鏈物流操作的理解和執行力。
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的發展還僅僅停留在運輸與冷藏環節,運用先進信息技術的冷鏈物流管理體系還明顯不足,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呂建軍建議,未來重點關注冷鏈系統的智能化、精密化和高靈敏度建設,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以及智能終端等信息基礎設施為依托,提高冷鏈系統的可視性、實時性和可控性。圍繞冷鏈全流程進行更加深度的數據采集,逐步構建精準、立體、動態、安全的大數據庫,推動完善冷鏈物流的運輸、倉儲、配送等各個環節的銜接。
呂建軍表示,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也將進一步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產業提質升級。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陳荻雁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解碼:新質生產力時代,普冷如何鍛造冷鏈運營“密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