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為啥不火了?
植物肉的內核邏輯,歸結起來只有四字:以假亂真。
總第 3186期
餐企老板內參 張心笛 | 文
植物肉大勢已去?
2019年,美國公司Beyond Meat(BYND.US,下文采用中文譯名別樣肉客)于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植物肉第一股”。首發價格46美元,上市三個月內股價沖擊240美元,漲幅達到400%。
截止美國東部時間6月17日收盤,別樣肉客報價23.72美元。距離IPO過去三年,市值從150億美元跌至15億美元,縮水超90%。
此外,根據其2021全年財報,財年凈虧損1.8億美元,同比擴大245.21%;而在最新公布的2022年Q1財報中,別樣肉客已經虧損超1億美元,毛利率僅為0.2%。對于“消費企業”而言,幾乎可以認為該企業盈利能力趨近于0。
如今看來,別樣肉客被高估了。
內參君看完數據,猛然發現國內曾以植物肉作為營銷亮點的品牌們,對于這個產品的聲音愈發小了起來。西少爺的藤椒植物牛肉夾饃,在一眾過千月銷的單品面前,抱著自己努力突破的兩位數月銷不敢吭聲;金鼎軒去年一下端出的24道植物肉菜品,有不少已悄然下線......
當泡沫被戳破,我們不禁要問:植物肉,大勢已去?
融資熱潮、品牌蜂擁...
植物肉也曾站在頂流C位
不可否認的是,在別樣肉客股價“跳樓”前,也曾創下過“2000年以來,市值2億以上公司中,上市首日漲幅最高”的成績。
如果說今年談及植物肉,伴隨的詞語是恢復冷靜,那么過去兩年的植物肉賽道就可以被稱之為幾近癲狂。
首先是資本市場融資不斷。
過去兩年中,國內植物肉賽道融資超20起。其中,深圳植物肉品牌星期零4輪融資金額接近10億元人民幣。
內參君根據公開可查信息整理了過去兩年“植物肉賽道”投融資情況,具體如下:
緊接著是各品牌蜂擁而上。
從“西方大佬”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德克士...
到“國內新貴”西少爺、文和友、海倫司、桂滿隴、大肆擼串...
從“咖啡茶飲”瑞幸、Tims、喜茶、奈雪的茶...
到“零售消費”盒馬、711、全家、山姆...
都先后與植物肉供應商合作,或聯名推出植物肉單品、或作為第三方合作售賣植物肉半成品。
隨后,千余種植物肉單品陸續上線。
資本熱捧下,品牌們紛紛拿出“誠意”,市面上植物基相關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從“西式衍生”的植物肉漢堡、雞塊到植物肉披薩、意面,再到“中式新品”植物肉麻辣香鍋、小炒黃牛肉、水餃、春卷、串串、粽子...
植物肉是什么?
和餐飲有什么關系?
在探討植物肉“火與不火”前,內參君先來幫大家理清兩個問題:植物肉是什么?植物肉和餐飲又有什么關系?
第一個問題:植物肉是什么?
植物肉屬于人造肉,又稱大豆拉絲蛋白,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人造肉。其以大豆、豌豆、小麥等植物蛋白為基礎,通過擠壓組織化技術,獲得動物肉制品的質地和口感。
人造肉分為兩種:左為植物肉、右為培育肉
右圖為2019年我國第一塊人造培育肉
由于技術復雜、成本過高,目前未能市場化
第二個問題:植物肉和餐飲有什么關系?
從海外吹來的植物肉,在中國市場上,主要以“品牌合作+零售”的模式存在。而在這種融合模式下,又以與餐飲品牌合作為主導,即B2B2C模式。
出于國內外飲食傳統的差異問題,國內飲食傳統更多元化,在肉類的做法、吃法上也種類繁多。因而,在國外主要以植物肉半成品(肉餅、火腿等)銷售為主的模式,在國內并不能快速跑通。基于此,植物肉企業“入鄉隨俗”,通過與餐飲品牌聯名先“打出名聲”,再依賴餐飲品牌自帶的客流量實現規模擴張,快速提升市占率。
舉例佐證:別樣肉客進入中國市場后,通過與肯德基合作,推出“植培黃金雞塊”、“植世代系列漢堡”等,快速打響名聲;深圳本土植物肉企業星期零,先后與麥肯、漢堡王、瑞幸、奈雪等餐飲品牌合作,推出“植物漢堡”、“植物蒸餃”等產品。
好處多多?
障礙重重
在理清植物肉的“基礎知識”后,內參君梳理了關于植物肉“火與不火”的底層邏輯:
植物肉為什么會在前兩年爆火?
因為看上去好處多多。
>> 讓企業“有錢賺”:周期短、見效快,商業邏輯盤得通
從行業角度出發,植物肉(在當時階段)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植物肉作為新興產業,除別樣肉客宣布進入中國市場外,其他國外頭部廠商很少在國內大規模投入布局,供應方尚未打開市場,行業幾乎不存在競爭局勢,入局即面對“天花板高、拓寬機會多”的形勢。
在此基礎上,通過與餐飲品牌聯名作背書,短時間快速“打響名聲”,提高消費者認知度。同時,B2B2C的商業邏輯,借助合作餐飲品牌成熟的(植物肉半成品)原料加工鏈,避免直接面對消費者可能會帶來的一定風險,緩步提升消費者接受度。
>> 讓客戶“有命花”:環保又健康,一切為了生態可持續發展
站在大眾消費視角來看,如果說疫情也為生活帶來了一些“積極正向的影響”,健康養生理念的興起絕對算一個。
植物肉主打“健康”“素食”“低卡”等標簽,正與這兩年的主旋律“健康養生理念”不謀而合。同時,由于疫情,冷凍生肉的“難得”,也在側面提高了植物肉半成品的銷量。
除此之外,資本講故事采用“拒絕動物殺戮”“低碳環保”“節約能源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社會性議題,以新消費的產品邏輯觸達消費者,能夠在短期內引發消費沖動,影響消費者為了“概念”及“新奇”支付溢價。
在資本風口以及短期消費者追捧的雙重效益下,入局植物肉賽道,即使不增加市場銷量也會增加市場聲量。
那植物肉為什么突然又不火了?
因為操作起來障礙重重。
>> 產業端的“三重罪”:技術、產品研發、供應鏈不成熟
產業端發展作為產品的根基,不成熟的生物技術導致植物肉存在一定風險性;研發慢、創新低則導致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口味難以滿足大眾;而在國內尚且沒有“植物肉制造商成熟巨頭”的出現,也導致中小餐飲企業幾乎沒機會分一杯羹,減少了下沉市場的消費認知。
而這三點綜合下來,也直接導致了高成本的植物肉在現階段毫無價格優勢。甚至可以預期,植物肉高成本的事實在未來一段時間仍舊難以改變。
>> 市場端的“三重罪”:沒標準、沒認知、有風險
目前,國內植物肉處于起步階段,行業標準尚未出臺,監管不全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些過河的人里,大眾消費者幾乎沒有途徑分辨“誰是睜眼的誰是閉眼的”。
再加上,市場教育程度遠遠不夠,大部分人對于植物肉中含有的多種添加劑成分不甚明晰,而用來上色的“亞鐵血紅素”等也被認定為潛在過敏原。除此之外,關于食品安全性的問題也一直是植物肉未能“平定”的爭議。
>> 消費端的“三重罪”:貴、難吃、替代性高
貴,是除了難吃外,植物肉最大的槽點。一份226g的植物牛肉餅約40元,而226g的牛肉卻只需要11元。使得網友提出“花更貴的錢吃假肉,我圖什么”的靈魂拷問。
在當前技術水平狀態下,人造肉生產成本遠高于真肉,因而導致了一種奇妙的市場現狀“吃得起肉的人,不想吃‘假肉’;吃不起肉的人,也買不起‘假肉’”。
在這種市場狀態下找到的平衡支點是,“吃得起肉,且因為某種特定因素想吃‘假肉’”的消費者,才是植物肉的核心消費畫像。
姑且不論這類消費者的市場聲量多大,單單“貴且難吃”一點,復購率就已經是很大的問題了。
“多重罪”層層拷問下來,猶如泰山壓頂,迫使入局者艱難喘息。
小結:
關于“理想”與“現實”
植物肉是“真需求”還是“偽命題”的爭議尚未有蓋論。
理想層面,任何新興技術、產業的出現都值得被肯定、尊重,并保持足夠樂觀的心態等待市場檢驗。
現實層面,對于內參君這樣的肉食者來說,對植物肉只有一句:“縱得植物肉,植物肉類肉,暫排苦思,亦除卻巫山非云也。”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